秋天的山林色彩多,而秋天的城市味道多。今天的元音,就是味道不断变化,层次极为丰厚的一天。
听说贵州的画家夏培民亲临元音徐汇琴院,这种信息的驱使力,几乎是鬼使神差的。
来到元音琴院时,几个先到的朋友已在喝茶聊天,这早已是惯例了。习惯性地找地方座下后,刚冲泡的茶水已经被端到眼前,竟是学员云姐自己窨制的桂花铁观音!这金黄的汤色,只看上一眼,便足以消解一路的喧嚣。谁说城市没有山林?山林不在千里之外,云雾之巅,它分明就在一泓茶水之间。

赞叹之余,云姐取出了难得一见的烟熏正山小种。于是,一次不经意的暖场茶座,变成了一场品茶盛宴。手起汤落间,听她讲解此茶的来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清冽的茶汤和丰富的口感还不算完,云姐开始如魔术师般,从她硕大的包中“变”出各种茶来,让我这种对茶(尤其对好茶)的敏感度不高的人,在不同茶汤的轮番轰炸中,硬是被强化出了分辨能力。这有点像书法的观赏,接触书法不多者,如将不同的书法作同台比较,观赏的感觉和水准就会迅速提高。
酒至微醺人欲睡,而茶至微醺时,人却变得精神饱满。

夏培民先生是个老画家,老到听说他从嘉定赶到市区都会让人心疼,在他身上能看到只属于老画家的所有品质:自信而诚恳,谦逊而坚定。他也具备所有好教师的品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的演讲没有明确主题,只是告诉大家,自己是由西洋画转到国画来的。随着笔墨在几个盘子中轻轻划过,大家就眼睁睁看着他的画一步步呈现,让人想起观看近景魔术的神奇经历。

笔墨挥动间,夏老师的讲授通俗透彻,从笔墨关系,到形态构成,所有技法和诀窍都口传心授,将画家们的视觉游戏和戏法一一揭开,所为者,无非一句:希望大家都能热爱绘画,这样一个大画家,怎不让人心生感佩。

见张达老师不是一两回了,也曾于各种媒介风闻他的博学和才华。但我一直感觉他像挂在墙上的画:任何时候都会看见他的存在,却从没听他发过言。没错,他就在那里,不去不留,不增不减。
今天见他弹琴,似乎完全出于一时兴起。后发现他开口说话,声音比想象的更清亮,活脱一个邻家大男孩。于是点名向他请教,得到的回答简洁而清晰。

后来的事完全出乎意料,张达老师又去弹琴,我听出他竟演示了刚才的解答。就这样,他弹上几曲,我问些问题。他回答后,再弹,于是我再问……
他每次的弹奏都引起我更多思考,以至于不得不提出更多的问题。琴曲,琴谱,琴体、琴形,琴技,琴人,琴派,琴风,琴味,琴史,琴境,琴理……张老师如抽丝剥茧,层层揭示了古琴的秘境,解开我多年的迷思和心结,也见识了张达老师的缜密思想与恣纵才情。
虽说自古才情多孤傲,我开始相信,张老师的孤傲中,更多的是需要冷静的真性情,否则哪来如此高密度的信息量。以至于聊着聊着,痛快了。
白云奉献的好茶,夏培民老先生的画技亲授,张达老师的古琴思想,他们都有各自的味道,醇厚浓郁。在去除了浮躁和功利后,这三种完全不同的味道,便有了同一种底色。这种过滤掉所有功利杂质的颜色,我只能称为“清澈”。
只要稍微把玩过颜料的人,都了解一个基本事实:用颜料调的颜色总是越加越深的,它会越调越灰,直至完全变成黑色。只有在光还原的模式(即各类显示屏)中,颜色才会越添加越光亮,直至纯白一片。
在人的色调中,“清澈”就属于光还原的色彩模式。这样的人即便味道不同,聚集到一起,也会产生类似光色的效应,人越多,心越亮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种味道表现出同一种底色,这绝非偶然,只要元音是清澈的,那么不同的人格就都会透出鲜亮的生机。今天的元音,色清,却绝不寡淡。
作者:远水 2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