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姚丙炎(1921年—1983年),古琴演奏家,1921年1月10日生于杭州。姚丙炎之父,自幼瞽目,家境一贫如洗。后因精研究算命卜课,生意日兴,境况方渐好转。姚父亦善江南丝竹,尤擅三弦、二胡,家中丝竹器齐备,闲时常以丝竹合乐消遣。因此,在民间音乐的熏陶下,子女们都能掌握一、二件乐器。姚丙炎幼时,在义务小学及贫儿院读书。少年时代,即随父拜识了马一浮、张味真、根如和尚等浙江名流。此后,他常得马一浮、张味真二老的教诲与指点,并对他一生的为人与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8年,姚避难至上海。在上海中华会计学校读书时,曾组织安定中学同学会。1939年入沪江高中时,创办过《贝壳》月刊。1940年,泉漳中学高中毕业便任中国茶叶公司会计科助理员。工余,参加“一心歌咏社”活动。此后,为谋生计而辗转于沪、杭之间。1951年,定居于上海,以会计为业终其生。姚丙炎的古琴启蒙老师,是分从江建侯习琴的二弟,但主要靠自己摸索。直至1946年,才正式拜浙派著名琴家徐元白为师。从此学习更加勤奋,琴艺猛进。1947年,他参加了杭州青年会的演出。此间,也经常参加“西湖月会佑圣观雅集”的古琴活动。自定居上海后,虽与今虞琴社的琴人有所往来,但更多的时间是闭门自习。
1953年,闻悉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号召全国琴人发掘我国目前仅存的最古老的琴谱《幽兰》后,他便函着手进行曲《幽兰》的打谱。在资料缺乏的困难条件下独自摸索,终于在1954年底完成并用简谱记录成曲。不久,这一成果便受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查阜西的重视,获赠《古指法》四册。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他的打谱研究供了重要的参考。接着,他又开始了另一大操《广陵散》的研究,自1959年以来,他先后参加了胡笳音乐会、第三届“上海之春”民匀专场音乐会,中国音协主办的纪念稽康1700周年的“七弦琴音乐会”等重要的学术演出活动,展现了他打谱的《大胡笳》、《楚歌》《华胥引》《孤馆遇神》等古老琴曲,引起了音乐界、报界的广泛重视。1982年,他受聘为上海音乐院客席古琴教师。1983年,他在临终前的病塌上,还完成了《琴曲勾沉“乌夜啼”》一稿的修改,以提交第二次全国古琴打谱经验交流会。在姚丙炎打谱的三十年中,他发掘了近五十首琴曲,发表了《我弹幽兰》、《发掘孤馆遇神的感受》、《七弦琴曲酒狂打谱经过》等文章,与日更有许多札记、后记、体会和专著,阐述自己的音乐观、打谱和演奏经验,以及琴家研究的成果,但未能成书出版。早在六十年代初,中国音协上海分会古典音乐小组就开始为他发掘的琴曲进行记谱。小组成员吴振平在没有录音设备的条件下,不顾疾病缠身,坚持到1979年去逝之前。
姚丙炎在琴艺、琴学方面的造诣,曾多次获得机会走上专业琴家的道路,但他只是“喜爱古琴艺术,并不想以此为职业”。操琴“首先是独乐乐,其次是与人乐乐”。打谱,给姚丙炎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正如他自己所述:“我喜欢打谱就像旅行家喜欢旅行一样,我在这无穷无尽地天地里遨游,感受到新的意境天地”。他打谱以忠实天原谱为原则,对谱本的选择、谱字的校勘、谱字指法的诠译处理等都取严謹、慎重的态度;在循谱按弹时,他以意为先,节奏处理力求自然,在自然中求得古曲的真意。姚丙炎在数十年操缦、打谱中,形成了音色秀美,稳健恬淡,含而不露,生动而不流俗的琴风。其善弹《高山》、《潇湘水云》、《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曲。他生前打谱曲目有《幽兰》、《广陵散》、《玄默》、《孤馆遇神》、《屈原问渡》等。经他译奏的《酒狂》获得人们广泛赞扬。
“我爱七弦琴,抱有这样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总有一天七弦琴有仅在我们祖国要进一步大大发扬,而且会在世界范围内起到重要的作用”。他这一信念,正为现实所证实。姚丙炎六十二年短暂的人生历程,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古琴遗产和精神财富。
溥雪斋先生
溥雪斋(1893年—1966年),名溥伒,号雪道人,又号南石居士;笔名南石、邃园、乐山等;堂号怡清堂、松风草堂。出生在清代皇族家庭,其曾祖为道光皇帝,与溥仪为同曾祖的堂兄弟。书画名家、古琴演奏家。
溥雪斋自幼酷爱文艺,1911年始潜心于国画、书法及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学习。青少年时即师从当时名古琴家黄勉之弟子贾润风学弹古琴,后改弹三弦等其他乐器,经常参加演出活动直至晚年。
溥雪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尤长山水。他的山水画主要受清代宫廷画风的影响,以细笔山水和青绿山水为主,风格细腻、雅致,着重线条勾摹,整个画面充满着一种和谐的静谧之气。其琴艺精湛,风格洒脱,这给他的画风或多或少地注入了些许的音韵于内。
溥雪斋曾任辅仁大学美术系主任、北京文史馆馆员、北京画院名誉画师、书法研究社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常务理事、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演奏员等职。
乐瑛先生
乐瑛(1904-?)女,北京人,其父系清末京城名药店——乐家老铺的主人。乐瑛为极少数的女琴家之一,然其难得之处不在此,而在其琴艺特色之鲜明与清刚。其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严格教育,八、九岁时由其父延请京城著名琴家黄勉之的学生贾阔峰到家内教琴,得其真传,擅长演奏《岳阳三醉》、《沧海龙吟》、《列子御风》、《韦编三绝》等曲。乐氏指力强劲,按音坚实,吟猱得法,节奏灵巧多变,富于韵味,是一位极有成就的女琴家。惜无学生能传其艺。
关於乐瑛之资料极少,只有《认识古琴开发心灵》111一书有述及其人,然亦只有生年而不确定其逝世年份,其生年为1904年,至於卒年,只知她於文革前逝世。乐瑛为极少数的女琴家之,然其难得之处不在此,而在其琴艺特色之鲜明与清刚,当於下面论述其琴艺。乐瑛为北京人,十一岁时曾学习古琴四年,1949年以后参加北京市业余古琴研究会。至於乐瑛何时向贾阔峰学琴,学了多久等则不得而知。
至於贾阔峰,据《琴史初编》云:「贾阔峰,一名扩风,原系小商贩,售棉线、棉带为业。向黄勉之学琴后,又到富商贵官之家授琴,以后改以此为业。黄勉之去世之后,继承了他的『金陵琴社』的招牌,和琉璃厂以贩琴、修琴为业的张笏臣密切配合,互相标榜,以招揽生意112。」不知《琴史初编》所谓「黄勉之去世之后,继承了他的『金陵琴社』的招牌」何所指,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断定,贾阔峰有意识地以金陵琴派为其古琴音乐标志的,乐瑛被定位为金陵派的琴家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乐瑛,与前面三位琴家相较,乐瑛与杨时百的关系又隔了不只一层。乐瑛的琴师是贾阔峰,而贾氏是黄勉之之弟子。如此一来,应当以黄勉之为乐瑛之琴艺的源头,而贾阔峰与杨时百为同门。
杨葆元先生
杨葆元(1899-1958):字乾斋,师从其父杨时百(杨宗稷,九嶷派创始人),曾与管平湖、张伯驹、溥雪斋、王世襄组织“北平琴学社”。
“其实我在老八张中最爱听杨氏抚琴,但一直也不怎么跟人细说,毕竟对他感兴趣的人不多,杨名声大半为管先生所掩,但你如果要听一种活化石般的传统的苍古与正大,建议听杨氏抚琴,北派方正以味胜就现存录音而言以杨葆元为最,如手有头琴学丛书四行谱相参看,才知貌似古拙如端楷的琴风中实有太丰富技巧处理,其格调高峻,沉吟有致,诚是操琴者最理想状态。”——摘自《碧岩居论琴》(朴云子)
夏一峰先生
夏一峰(1883-1963):字福云。金陵派古琴演奏家。江苏省淮安县人。幼年家贫,曾在道士观里学习音乐技艺和随杨子镛学习古琴。1921年由淮安迁居南京,参加“青溪琴社”。1954年与民族音乐家甘涛先生等创建“南京乐社”,与在南京的著名古琴家刘少椿、王生香、赵云青等经常为社会公演,受到好评,被认为是现代金陵派重要代表人物。
夏一峰先生,弹琴体态端庄,指力紧实,音节稳准,气韵流畅。平生操弹二十余首琴曲,以《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鸥鹭忘机》、《秋寒吟》为最佳。生前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杨荫浏教授曾为他的琴曲录音,整理成谱,辑成《古琴曲汇编》第一集出版。夏一峰将《秋寒吟》传给多人。其中包括古琴大师梅曰强先生
程午加先生
程午加(1902-1985):又名午嘉,琵琶演奏家。1902生于上海奉贤。从小跟父亲学习江南丝竹,中学时期学会崇明派琵琶《瀛洲古调》的全部曲目,并向山东诸城王燕卿学古琴。后跟郑觐文学古琴、古瑟、箜篌,随汪显庭学琵琶。
程午加致力于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先后在俭德国乐团、万国美术所、上海国立音专任职。解放后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后一直在南京艺术学院执教。
程午加演奏琵琶传统乐曲,力戒润饰改动,较好地保留了乐曲的原貌,如《霸王卸甲》、《汉宫秋月》、《阳春白雪》、《飞花点翠》等,都具有古朴之风,并将琵琶由原四根十二品改按十二平均律排列,为民族乐器的改革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作品有琵琶独奏曲十余首,还编有《琵琶曲谱》、《十番锣鼓》等书。
吴兆基先生
吴兆基(1908年—1997年),字湘泉,诞生于景色秀美的洞庭湖西滨汉寿县一个音乐世家,长于江南太湖胜地。苏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太极拳大师、古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吴门即苏州之别称,乃中国具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之文化名城。吴氏之父吴兰荪先生,亦深谙琴艺,源于岭南派,由于长期居信姑苏,其风格亦渐接近熟派。吴氏之老师则为吴浸阳先生,原籍四川,弱冠后离蜀而往来于苏、沪、杭间,因而其风格融汇了川、熟二派之长。
1912年春,吴兆基随全家至苏州定居,苏州乃中国具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之文化名城。吴兆基之父吴兰荪深谙琴艺,源于岭南派,由于长期居信姑苏,其风格亦渐接近熟派。
1920年,吴兆基学琴于其父吴兰荪,而后学于吴浸阳。吴浸阳原籍四川,弱冠后离蜀而往来于苏、沪、杭间。因而,吴兆基的风格融汇了川、熟二派之长,琴风潇洒恬逸,质朴古淡。
吴兆基在对琴艺长时间的揣摩和钻研后,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演奏倾向于传统和温厚的特色,虽然用钢丝弦弹奏,却保留了丝弦温柔、敦厚、深醇的韵味。正如他自己说:“在描写风云激荡、情绪昂扬的曲子时,多采用沈稳的手法;在描写明媚风光、柔情深思的曲子时,则采用流滑细腻的手法。力避吟、猱、绰、注不分,处处大幅度颤抖,甚至卖弄花招以哗众取宠。在取音方面,多采取轻、缓、恬淡手法,不追求速度,避免力度的夸张,常以宁静淡泊自勉。”
吴大师是一位忠厚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深的素养。他与往昔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弹琴似乎不过分着意于技,而更注重于道与气,注重于意境,情趣与韵味,他的演奏,可以说是融水乡山灵水秀之气与其亮节高风、诗书气功于一炉之纯青的火焰,也是其艺术素养积累到近饱和点后在客观环境触发下升华而成的结晶。
顾梅羹先生
顾梅羹(1899年—?年),字焘,别名琴惮。著名川派古琴艺术大师、古琴教育家。
顾梅羹曾祖父顾庚山先生为成都名士,犹善书画。祖父顾玉成,字少庚,别署百瓶老人,早年在成都时,师从青城山道士张孔山学琴,张氏亲授三十余曲,尤以七十二滚拂《流水》,“最得张之神髓”(《历代琴人传》)。藏有名琴“飞瀑连珠”九德俱备,并著有《百瓶斋琴谱》传世。后来因少庚到湖南作知县,遂在长沙落户。少康侄顾熙、字劲秋,长子顾儁、字哲卿,次子顾荦、字卓群,皆继承家学,能文善琴。民国元年组织成立了“南薰琴社”。民国四年又与彭祉卿一起成立了“愔愔琴社”。顾梅羹为顾儁之子,天资聪敏颖奇,自幼由祖母教读五经四书,篇篇皆可背诵如流。从12岁开始习琴,又酷爱文学、书画。20岁与彭祉卿一起到上海参加“晨风庐琴社”的古琴会演,在各地琴家名流会集上海的盛大古琴演奏会上,用“飞瀑连珠”琴演奏的《流水》、《潇湘水云》与《平沙落雁》等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引起了古琴界的广泛关注。21岁应山西育才馆聘请,到山西在育才馆及国民师范任古乐教师,教授古琴及中国音乐史,写有山西育才馆雅乐讲义及中国音乐史讲义。1947年被湖南音乐专科学校聘为教授,教授古琴、中国音乐史和古代文学,编写了古琴教材和音乐史讲义。1956年又被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聘为特约通讯研究员,并应古琴家查阜西先生邀请到北京,参加两部琴学工具书《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和《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的编纂工作。1959年调入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古琴,在沈阳音乐学院度过了晚年。
顾梅羹幼承家学,擅弹《流水》、《醉渔唱晚》、《秋塞吟》、《潇湘水云》等川派琴曲;曾与查阜西合编《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又编著《琴学备要》;撰写论文《广陵散古指法考释》、《嵇氏四弄几个问题的考证》、《张孔山〈流水操〉传一考异》等。
他不仅琴艺高超、琴学博深,而且还善诗文、书法和画竹梅。他一生努力坚持挖掘整理川派古琴艺术和培养接班人,为我国古琴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集文学、音乐、艺术修养于一身,潜心研究、发掘和整理了《广陵散》、《嵇氏四弄》(即《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离骚》、《胡笳十八拍》、《秋鸿》、《阳春》、《白雪》、《乌夜啼》、《龙朔操》、《雉朝飞》、《大胡笳》、《小胡笳》、《春山听杜鹃》、《汉宫秋月》、《猗阑》、《鹤鸣九皋》、《石上流泉》、《凤求凰》、《古怨》、《风入松》、《苏武思君》、《樵歌》等20余首古琴曲,赋予它们可感的琴乐音响和生动活现的艺术形象,使这些古老的琴曲摆脱了长期的沉寂。
徐立荪先生
徐立荪(1897-1969),名卓,南通市人。从中国著名古琴家王燕卿学习古琴和制琴弦技法,又向琵琶弹奏家沈肇周学琵琶,向李叔同学西乐。苦心钻研,得其真谛。民国20年编订《梅庵琴谱》,民国25年编订沈师《瀛州古调》琵琶谱。同年与邵大苏倡导成立“南通梅庵琴社”,从游者日众,其琴艺也日臻精深。新中国成立后,古琴艺术得到很大重视和发展,徐曾为中国千年琴曲《幽兰》、《广陵散》等打谱,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刊出。
1956年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他演奏梅庵名曲《捣衣》获得称赞,被誉为当代中国“四大古琴家”、“八大琵琶名家”之一,其演奏被灌制唱片。为了开拓古琴题材,表现时代精神,他先后创作《月上梧桐》、《公社之春》、《春光曲》新琴曲,获得琴界好评,作为中国古琴界著名琴派之一──“梅庵琴派”也斐声海内外。
徐立孙还潜心医道,对针灸学有较深造诣。
其著作有音乐律学:《勤俭堂选著》,医学:《子午流注》、《针灸发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