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解题,为什么我说王老师是熟悉的陌生人。王老师名气很大,她先后师从龚一先生和吴文光教授并于2004年获得全国古琴大赛青年组铜奖。毕业后于蔡积悦古琴工作室从事古琴研习及教学,现为文化部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我刚来琴院就赶上元音中秋雅集,那天看到很多人慕名而来咨询王老师的课程,所以我说王老师是我们熟悉的人。那为什么是陌生人?就我个人而言,王老师是我最晚认识的老师。在琴院的网站里,王老师是唯一一个简介里没有照片的老师。因王老师不常在琴院,我学箫很久以后才见到她的庐山真面目。另外,我发表感恩节系列文后许多琴院的朋友来跟我讨论琴院的老师,那些朋友也对王老师知之甚少。
很遗憾我对王老师也不甚了解,而今只能尽我所能为大家描述我所认识的王老师。若你还不曾了解她,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琴院里这个名声在外却十分低调的女老师,若你了解她,就请你暂且容忍我对王老师粗浅的描述。
王老师很娇小,身量不高,四肢纤细。她留着一头齐肩的中长发,斜斜的刘海搭在前面让一弯细眉若隐若现。王老师皮肤很白,配着小巧的五官显出一份婉约的气质,坐在那里就像一朵安静绽放的茉莉花,美丽又优雅,走起路来却显得很精神,神采奕奕。
她是个性情中人——为林友仁先生的逝世伤心好几天,坦言元音的朋友是她留在上海的理由,每次去香港都必带礼物回来。更让我惊奇的是,她竟然在琴院用自带的咖啡机和现磨咖啡豆煮咖啡!乍一听这事儿总觉得突兀,可想着王老师精致优雅的样子又觉得本该是这样。有一种人似乎天生就是贵族,不论在哪里都时刻让自己过得精细讲究而又浑然天成并不十分突兀和刺眼。这种高贵的气质让我想起旧上海那些大户人家的女子,举手投足间总有一种无可比拟的从容和大气。
尽管如此,她身上仍旧保留着少女纯真的气息,偶尔有点小迷糊。记得有一次王老师说她很喜欢在亚马逊买书,我以为是亚马逊的书全或者快递好,结果王老师说:“因为每次我看见好书放进购物车后他会提醒我已经买过了,其他网站都没有这个功能。”我当时只能哭笑不得地看着这位可爱又迷糊的老师。
她还很喜欢玩音乐。有一次我正跟高老师聊天,她拿着ipad兴致盎然地走过来说:“高老师,快来教我玩这个。“说罢才仿佛意识到我的存在,朝我笑着说:”借一下高老师啊。“之后便与高老师用Garage Band组合各种乐器的声音来编曲,玩得不亦乐乎。我在附近总能听到她玩到兴头时忘我的笑声,若你此刻走过去,一定能看到她脸上灿烂的笑容和学到新技能的兴奋表情。真是个可爱的老师呢!
几周前元音邀请国乐团的前辈来表演江南丝竹,我受顾老师之托拍摄现场照片。因为去的晚,我刚开始只能在现场外围拍照。无奈我身高有限很多场景拍不到,于是我便萌生了借助板凳的想法。可惜我长期受的“封建礼教”限制让我终究没好意思站在板凳上拍照,只得默默地挤到前面去占据有利地形。后来我转身去拍观众时看到正拿着pad拍照的王老师——她一头中长发随意挽起,正站在板凳上专注地拍摄表演现场。我不禁对蓝姨说的“王老师是性情中人”这句话心有戚戚。看着王老师,再想到我当时的思前想后,我突然有种自惭形秽的感觉。长久以来我受的教育都带有太多的限制,衣食住行说话交往都有很多规范,而此刻我面对她就像一个深受封建礼教荼毒的孩子突然在深山老林遇到了不按常理出牌的隐士,一切形式化的束缚都变成了多余,此刻,你只要做自己就好。魏晋有竹林七贤这般风流人士,而今元音也有七位性情中人。幸哉,乐哉!
我是什么时候真正把王老师记住的呢?这一切还要从她的学生说起。王老师有一个十分勤奋且聪颖的学生,学习和记谱的速度远高于常人。通常这类学生都会成为老师的得意门生,至少大多数老师都愿意教这样学生,省时省力。可王老师对这位学生却有颇多不满,认为这个学生弹的曲子缺乏灵魂,深以为憾。王老师希望她不要专注于记谱、练曲这样纯技术的东西,便特地找了许多难记的谱子给她练习,希望她知难而退,没想到那个学生照样很快就掌握了,让她颇为头疼。
愿景产生目的,目的决定结果,而你的眼界决定你的高度。对于学乐器的人来说,怎样看待乐器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你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器物,那它就跟我们平时用的锅碗瓢盆一样,你只要知道怎么用就好了。这时你会把学乐器简化为纯技术问题,你的学习之路就是磨练技术的道路,当你的技术纯熟到一定地步,你的道路也就到头了。如果你把她当作有文化有传承的东西,你就会试着与她交流,去了解她,进而创造出有灵魂的东西。一个人的演奏效果是他的技术和人生经验、阅历的总和。你或许可以通过长久的练习达到纯熟的技术,却很难通过机械练习拥有一个充满内容和情感的,能打动人的好声音。我很庆幸王老师是这样一个追求灵魂高度的老师,从此我便记住了她。
不知经我这样一说,如今你们对这位可爱又迷糊,率真又执着的王老师是熟悉还是陌生?
作者:灵儿